> 文章列表 > 前沿科技讯息:今日头条,直面守旧者最后的脸面

前沿科技讯息:今日头条,直面守旧者最后的脸面

前沿科技讯息:今日头条,直面守旧者最后的脸面

科技、数码、互联网新闻如今都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热点了,眼下互联网、科技、数码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密不可分了。我们应该多为自己充电,多掌握些知识才能让自己见多识广,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人修为。.小编今天整理了一篇关于互联网科技数码方向的文章,希望大家会喜欢哦。

  

  (速途网专栏作者:苏一壹)融资之后的今日头条(toutiao.com),化为一块炽热的胶,把国内媒体的新旧两面都烙的生疼。

  正在演化的,有喜剧版的嘲讽效应:就在前一天,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技术工具,仍被视为传统媒体们试水踏浪的鼓舞者之一。如今撕破脸,无非有两个最重要的信号:其一,今日头条能够成长到打破平衡,与媒体们以往的静默,也与今天的震怒有关;其二,媒体们被工具倒打一耙,他们终于道出,版权是媒体们的脸面,这个传统,可不能改。

  他们说的都是对的,版权是这个行业的生死议题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媒体们足够对今日头条迎头棒喝。它能够陷入的场景,其实与生活中无异:净拿脸面说事儿的时候,要么是泼妇骂街;要么是不见痛痒,净扯道德的批判。

  我并不习惯这些守旧者的义愤填膺,此刻化为公器,拿版权对今日头条进行道德公审。他们最应当思索的议题,是今日头条之所以算新媒体,其并不完全尊重媒体业的作业方式,为何反而收获了人心?为何人家赚钱,为何不愿带上你?

  今日头条:一扇窗口,飞过个体需求

  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意识到,能否将个体需求集中,成为当下市场与品牌竞争的核心砝码之一。微信的公众微信平台,立意为“再小的个体,也有自己的品牌”;而今日头条也再三明确,“你关心的,才是头条”。

  观察二者的核心,是改变了以往的企业推向市场的“up todown”自上而下的经营模式,转变为用户需求,由用户发起。这带来的结果,是企业或产品在运营过程中,在内容来源与市场培育工作中的成本大量被缩减,甚至趋于完全不必主导的经营生态,最终将产品与品牌趋于整合,得以快速成熟。

  今日头条正是得益于此,究其本质,是源于其产品上集中了个体需求,用非媒体出品的传统套路,帮了媒体,赚的却是自己的钱。

  此刻我并不想为移动互联网的跨界效应鼓吹,但可以证明的是,能够看出媒体界已然孱弱的砝码:版权问题一早就存在,不至于如今才高喊“今日偷条”的罪状,究其背后原因,是媒体界需要今日头条们的出现,才选择最初的静默;今日头条并不聪明的地方,在于运营之初埋下的版权隐患,并没有早早开展局部突围和自媒体战略,导致并不手握版权的对等资产,才如今陷入新生事物,反有可能被旧生态吃掉的尴尬窘境,也属难堪。

  这场闹剧的真相在于,是媒体们只剩下最后一招,以组织、公司、品牌的名义,站在了今日头条高人气的“个体需求”的对立面。究其本质,媒体们也改变了以往的运营、交互方式,转而以企业的名义,向今日头条索取能够分的钱:不拿点钱,何以显得是对版权的尊重?不拿点钱,怎么对得起媒体界的整体生态?

  宏观看来,所谓生态,却是不可遮蔽的现实:受经时代与人文,媒体们清楚知道自己是谁,从哪里来;问题是,在这个市场与技术变革的时代,媒体们不知道到哪里去。如果媒体们,存在理想端需要恪守独立的人文天性,才导致其在商业端出现滞后,尚情有可原;但残酷的现实证明,他们在今日头条宣布估值超过5亿美元、近30亿元人民币之后,才猛然意识到资讯新闻原来仍旧值钱、新时代可能还更值钱之后,他们最先选择的,竟然是搅局和失态。

  版权向来是无为者,最后的脸面。我给今日头条的建议是:正视自己,然后道歉;并且用保证署名、保证来源、保证内容品牌和企业的版权所有权的前提下,用最低成本的方式,与媒体界达成和解。

  作为媒体界的半个从业者,我为何牺牲自我利益,说这个狠话?那是因为,媒体们不能意识到的是,他们引以为傲的内容版权,不过是偶尔飞过今日头条这扇窗口;纵使今日头条倒下,还会有若干个更加健全的、汇总了个体需求的产品再次站立起来。试问彼时,又将怎么办?(本文完)

  作者简介:苏一壹,市场与品牌评论人。